第十卷:大豆 稆豆
大豆
- 按黑豆、黄豆皆名大豆,原谱分而为二,今从齐民要术并合为一。
- 原 豆者,荚谷之总名也,大者谓之菽。
- 增 本草 大豆有黑、白、黄、褐、青、斑数色。
- 原 黑豆,处处有之,苗高三、四尺,蔓生,茎叶蔓延,叶团有尖,色青带黑,上有小白毛,秋开小白花成丛,结荚长寸馀,多者五、六粒,亦有一、二粒者,经霜乃熟。𦂳小者为雄豆,入药良,大者止堪食用、作豉及喂牲畜,味生则平,炒则热,煮则寒,作豉主发散,造酱及生黄卷平,牛食之温,马食之冷,一体之中,用之数变。小儿以炒豆同猪肉食,多壅气致死,十岁以上则无妨。服荜麻子及厚朴者并忌炒豆,犯之胀满致死。黄豆亦有小、大二种,种、耘、收穫、苗、叶、荚、萁与黑豆无异,惟叶之色稍淡,结角比黑豆稍肥,其豆可食、可酱、可豉、可油、可腐,腐之滓可喂猪,荒年人亦可充饥,油之滓可粪地,萁可然火,叶名藿,嫩时可为茹。
- 增 广志 有黄落豆,有御豆,其豆角长。有场豆,叶可食。有青、有黄者。
- 齐民要术 今世大豆有白、黑二种及长梢、牛践之名。又有黑高丽豆、燕豆,大豆类也。
- 汇考
- 增 诗 幽风 七月亨葵及菽。
- 小雅 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。 采菽采菽,筐之筥之。 传 菽𠩄以笔太牢而待君子也。 笺 采之者,采其叶以为藿,三牲牛、羊、豕芼以藿,王飨宾客,有生俎,乃用铏羹,故使采之。
- 原 大雅 蓺之荏菽,荏菽旆旆。
- 增 礼记 檀弓 啜菽饮水尽其欢。
- 月令 孟夏之月,天子食菽与鸡。 注 菽实孚甲坚合,属水,鸡木畜,时热食之,亦以安性也。
- 原 左传 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 注 菽,大豆也,豆、麦殊形易别,故以为痴者之候。
- 增 战国策 张仪为秦连横,说韩王曰,韩地险恶,山居,五谷所生,非麦而豆,民之所食,大抵豆饭藿羹。 注 藿,菽之少者。姚云史记后语作非菽而麦,下文亦作菽,古语只称菽,汉以后方呼豆。
- 史记 周后稷本记 弃为儿时,屹如巨人之志,其游戏,好种树麻、菽,麻、菽美。
- 前汉书 鲍宣传 浆酒藿肉。 注 师古曰,藿,豆叶也。
- 杨恽传 恽报孙会宗书,诗曰,田彼南山,芜秽不治。种一顷豆,落而为萁,人生行乐耳,须富贵何时。
- 后汉书 冯异传 王郎起,光武自蓟东南驰,晨夜草舍,至饶阳芜蒌亭,时天寒烈,众皆饥疲。异上豆粥,明旦,光武谓诸将曰,昨得公孙豆粥,饥寒俱解。后帝即位,使中黄门赐以珍宝,诏曰,仓卒芜蒌亭豆粥,滹沱河麦饭,厚意久不报。
- 晋书 良吏传 吴隐之,介立有清操,虽日晏歠菽,不飨非其粟。
- 隐逸传 翟庄,端居筚门,歠菽饮水,州府礼命,及公车徵,并不就。
- 北齐书 厍狄伏连传 冬至之日,亲表称贺,其妻为设豆饼。伏连问,此豆因何而得,妻对向于食马豆中分减充用,伏连大怒,典马、掌食之人并加杖罚。
- 唐书 韦贯之传 贯之居贫,啖豆糜自给。
- 扬子 子有含菽缊絮而致滋美其亲,将以求孝也。
- 列子 周谚曰,晨出夜入,自以性之恒,啜菽茹藿,自以味之极。
- 吕氏春秋 得时之豆,长茎短足,其荚二七为族,多枝数节,竞叶蕃实。
- 淮南子 河水中浊而宜菽。
- 焦氏易林
- 中原有菽,以待饔食,饮御诸友,所求大得。
- 旦树菽豆,暮成藿羹,心之𠩄乐,志快心欢。
- 孝经援神契 赤土宜菽。
- 春秋佐助期 豆神名灵殖,姓乐,长七尺,大目,通于时节。
- 原 东观汉记
- 刘平,尝为饿贼𠩄劫,叩头曰,老母饥,少气力,待平为命,愿得还,饭食母,驰来就死,涕泣发于肝胆。贼即遣去,乃摭三斗豆,以谢贼恩。
- 闵贡,字仲叔,太原人也,与周党相友,党每过仲叔,共啜菽饮水,无菜茹。
- 古今注 宣帝元康四年,南阳雨豆。
- 世说 石崇为客作豆粥,咄嗟便办,恒冬天得韭萍齑。王恺为扼腕,乃密货崇帐下都督,问𠩄以。都督曰,豆至难煮,唯预作熟末,客至,作白粥以投之,韭萍齑是捣韭根杂以麦苗尔。
- 增 鹖冠子 两叶蔽目,不见泰山,双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
- 拾遗记 乐浪之东有背明之国,宜种百谷,有绕明豆,其茎弱,自相萦缠。有顷离豆,言其豆见日叶垂覆地,食者不老不疾。
- 益都耆旧传 朱仓,字卿云,之蜀,从处士张宁受春秋,籴豆十斛,屑之为粮,闭户精诵。宁矜之,歛得米二十石,仓不受一粒。
- 尔雅翼 八月雨为豆花雨。
- 原 双槐岁抄
- 温陵人家,中元前数日,以水浸黑豆暴之,及芽,以糠皮寘盆内,铺沙植豆,用板压,长则覆以桶,晓则晒之,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。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,越三日出之,洗焯,渍以油、盐、苦酒、香料,可为茹,捲以麻饼尤佳,色浅黄,名鹅黄豆生。
- 弘治乙卯六月,黟歙雨豆。
- 隆庆六年四月,陕西西宁卫天降黑豆遍地,人食之则气闭。
- 集藻
- 赋
- 增 晋 张华 豆羹赋 乃有孟秋嘉菽,垂枝挺英,是刈是获,充箪盈箧,香铄和调,周疾赴急,时御一杯,下咽三叹,时在下邑,颇多艰难,空匮之厄,固不辍欢,追念昔日,啜菽永安。
- 颂
- 增 宋 苏轼 食豆粥颂 道人亲煮豆粥,大众齐念般若,老夫试挑一口,已觉西家作马。
- 五言古诗
- 原 魏 曹植 应诏作 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- 晋 陶潜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,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,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,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- 七言古诗
- 增 宋 苏轼 豆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,公孙仓皇奉豆粥,湿薪破灶自燎衣,饥寒顿解刘文叔,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,帐下烹煎皆美人,萍齑豆粥不传法,咄嗟而办石季伦,干戈未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醉,身心颠倒自不知,更识人间有真味,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,茅檐出没晨烟孤,地碓舂粳光似玉,沙瓶煮豆软如酥,我老此身无著处,卖书来问东家住,卧听鸡鸣粥熟时,蓬头曳履君家去。
- 方岳 豆苗 江南之笋天下奇,春风匆匆催上篱,秦邮之姜肥胜肉,远莫达之长负腹,先生一钵同僧居,别有方法供斋蔬,山房扫地布豆粒,不烦勤荷烟中锄,手分瀑泉洒作雨,覆以老瓦如穹庐,平明发视玉髯磔,一夜怒长堪冰菹,自亲火候瀹鱼眼,带生芼入晴云碗,碧丝高压涎滑莼,脆响平欺辛螫蔊,晚菘早韭各一时,非时不到诗人脾,何如此隽咄嗟办,庾郎处贫未为惯。
- 诗散句
- 原 唐 杜甫 相携行豆田,秋花霭霏霏。
- 增 宋 杨万里 道边篱落半遮眼,白白红红遍豆花。
- 唐 张九龄 场藿已成岁。
- 杜甫 豆子雨已熟。
- 宋 苏轼 秋霖暗豆荚。
- 陆游
- 宿雨饱豆荚。
- 豆荚雨中肥。
- 林景熙 虫响豆花秋。
- 原 唐 杜甫 南山豆苗早荒秽。
- 增 许浑 童子遥迎种豆归。
- 温庭筠 桑竹参差映豆花。
- 宋 陆游 笾实傍篱收豆荚。
- 杨万里 晚紫豆花初总角。
- 元 李孝光 豆遗晨垄茅齐白。
- 明 高启 白豆花开片雨馀。
- 原 孟淑卿 豆花雨过晚生凉。
- 别录
- 原 种植 槐无虫宜豆,夏至前后下种,上旬种则花密荚多,宜甲子、丙子、戍寅、壬午及六月三卯日,忌西南风及申卯日。肥地宜稀,薄地宜密,才出便锄,草净为佳,使叶蔽其根,不畏旱。穫宜晚,荚赤、茎苍、叶微黄方穫。
- 增 崔寔月令 二月可种大豆。又,二月,昏参夕,杏花盛,桑椹赤,可种大豆,谓之上时。四月,时雨降,可种大、小豆。
- 杂阴阳书 大豆生于槐,九十日秀,秀后七十日熟。豆生于申,壮于子,长于壬,老于丑,死于寅,恶于甲、乙,忌于卯、午、丙、丁。
- 齐民要术
- 春大豆,次稙谷之后,二月中旬为上时,一亩用子八升。三月上旬为中时,用子一斗。四月上旬为下时,用子一斗二升。岁宜晚者,五六月亦得,然稍晚稍加种子。地不求熟,秋锋之地,即摘种,地过熟者,苗茂而实少。收刈欲晚,此不零落,刈早损实。必须耧下,种欲深,故豆性强,苗深则及泽。锋、耩各一,锄不过再。叶落尽,然后刈,叶不尽,则难治。刈讫则速耕,大豆怕雨,秋不耕则无泽。种茭者,用麦底,一亩用子三升,先漫散讫,犁细浅㽟,而劳之,旱则粪坚叶落,稀则苗茎不高,深则土厚不生。若泽多者,先深耕讫,逆垈掷豆,然后劳之,泽少则否,为其浥郁不生。九月中,候近地叶有黄落者,速刈之,叶少不黄必浥郁,刈不速,逢风则叶落尽,遇雨泽烂不成。
- 汜胜之书曰,大豆保岁易为,宜古之,𠩄以备凶年也。谨计家口数,种大豆,率人五亩,此田之本也。三月榆荚时有雨,高田可种大豆,土和无块,亩五升,土不和,则益之。种大豆,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,戴甲而生,不用深耕,大豆须匀而稀。豆花憎见日,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。
- 穫豆之法,荚黑而茎苍,辄收无疑,其实将落,反失之,故曰,豆熟于场,于场穫豆,即青荚在上,黑荚在下。
- 汜胜之区种大豆法,坎方深各六寸,相去二尺,一亩得千六百八十坎,其坎成,取美粪一升,合坎中土搅和,以内坎中,临种沃之,坎三升水,坎内豆三粒,覆上土,勿厚,以掌抑之,令种与土相亲,一亩用种一升,用粪十六石八斗。豆生五六叶,锄之,旱者溉之,坎三升水。丁夫一人,可治五亩,至秋收,一亩中十六石。
- 农政全书 种大豆,锄成行垄,舂穴下种,早者二月种,四月可食,名曰梅豆。
- 吴下田家志 种豆宜甲子、乙丑、壬申、丙子、戊寅、壬午、壬寅。
- 原 服食博物志
- 人食豆三年,则身重,行动难。
- 左慈荒年法,用大豆粒细调匀者,生熟挼之令有光,暖彻豆心内。先日不食,以冷水顿服讫,一切鱼肉菜果不得复食,渴饮冷水。初小困,十日后,体力壮健,不思食。
- 抱朴子 相国张文蔚庄内有鼠狼穴,养四子,为蛇𠩄吞,鼠狼雌雄情切,乃于穴外坌土壅穴,俟蛇出头,度其回转不便,当腰咬断而劈腹,衔出四子,尚有气,寘于穴外,衔豆叶嚼而敷之,皆活。后人以豆叶治蛇咬,盖本于此。
- 延年秘录 服大豆,令人长肌肤,益颜色,填骨髓,加气力,补虚能食,不过两剂。大豆五升,如作酱法,取黄捣末,以猪肪炼膏,和丸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温酒下,神验秘方也,肥人忌服。
- 辍耕录 黄山谷煮豆帖云,煮黑豆法,确豆一升,挼莎极净,用贯众一斤,细剉如骰子,同豆斟酌水多少,慢火煮豆香熟,日乾之,翻覆令展尽馀汁,簛取黑豆,去贯众。空心日啖五、七粒,食百草木枝叶皆有味,可饱也。
- 荆湖近事
- 陶华以盐煮黑豆,常食之,云能补肾。盖豆乃肾之谷,其形类肾,黑色通肾,引之以盐,𠩄以妙也。
- 李守愚侵晨井华水,吞黑豆五、七粒,谓之五脏谷,到老视听不衰。
- 制用 六月六日,以洗净大黄豆煮熟,取出候冷,以面为衣,摊于席上,以衣盖之。又用青蒿㷈一七,取出晒乾,搓去面黄,入缸。煎紫苏盐汤,候冷,浸豆与水平,每豆一斤用盐六两,浸过一夜取出,和食香拌匀,装净坛内,令日晒四、五日,从新搜过一次,再晒再搜四、五次用。
附录 稆豆
- 原 稆豆,本草云,稆,乃自生稻名,此豆野生,故名。一名䝁豆,一名䝁菽,一名治䝁,一名鹿豆,一名驴豆。黑豆中最细者,即黑小豆也。野生,今下地亦种之。小科细粒,叶如葛,霜后熟。可蒸食,甘,温,无毒。炒焦黑,热投酒中,治产后冷血。